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天地 >> 正文

学子天地

网站搜索

做一位决策者——记生科院罗清


日期:2011-03-17  点击量:次   来源:

罗清,男,汉族,1990年10月生于江西南昌,共青团员,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曾担任院志愿者协会会长,院辩论队队长等职务,现任院外联部部长,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国家英语竞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曾在国家核心期刊及ICBBE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各一篇,现主持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科研立项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创新实验各一项。

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研究性发展是否会受限制,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才华从来不会被拘泥,相反,在教育的平台上,缺少的,正是综合型人才,正是这新一代人的才华。罗清的学习成绩优异,社会服务心强,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执着的信念,相信他会继续把握时光,为成就“大师”的理想而奋斗。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这是08级入学期间李向农副校长新生报告会的主题,罗清将他写在了记事本的第一页,随后写到“我想成为大师,既有高端专业技能,又兼备文史、科学素养的大师”。成为大师是他始终怀揣的理想,从未改变。在实现梦想的奋斗之路上,他同李校长观点一样:学习是首位。一方面,他非常重视每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并懂得用统一的视角去思考各级别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深刻认识了实践重要性的他,总是尽一切努力为自己开拓平台,并把握每一次相关的机会去锻炼自我,如英语演讲比赛、生物实验技能大赛等各种应用赛事,都有他的身影。罗清在学习方法上会不断地调整,以顺应着自己每次设置的目标,在大学第一学期,他的学分绩排名十三,对自己进行理性、深度的反思后,做出调整的他,一度跃为现今的总成绩排名第二。当然,他没有止步,他说,“我打算在大三下学期考雅思,并且想要扩充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就是你为自己定目标,然后努力充实”。正是这种对学习正确的定位,对自己明确的要求和不断调整,让罗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较为丰硕的赛事荣誉。

服务社会,体验生活

罗清将大学四年定义为人生最宝贵的时光,他决定在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之余,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服务,因为他认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从服务社会做起”。入学之际,他就竞选并担任了年级志愿者协会会长,而后担任院级会长。在任期间,他积极的结合专业特色搭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平台。进社区联谊,慰问养老院,推广营养养生,提倡低碳环保等,都是在他的参与下组织开展的较为成功的志愿服务活动。后来,退居二线的他,也没有丝毫更改自己的社会服务理念,他曾自愿当选2010国际IEF数字娱乐嘉年华的机场翻译,平时生活中的他,也总是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和人交流,乐于倡导健康和绿色的理念。“我很平凡,但不平庸”,他说,“作为知识青年,利用自己的先进性和活力,去到外面的环境里,散发光彩,让我觉得很快乐,尤其是在志愿服务的时候,当你听见一声‘谢谢’,似乎困乏的全身会立刻又充满活力。”对于自己的大学时光,罗清选择了用服务社会去充实。作为体验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全新起点,他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汗水、欢笑、欣慰。

学以致用,做一位科学的决策者

教育的核心目的究竟是什么,大学各种理论的学习、各种组织性的锻炼意义何在,是困扰许多大学生的问题。罗清认为,学以致用才是科学的学习之道。“能够利用校园所学,在生活中对各种问题进行理性评估,并做出决策或参与决策,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为此,他选择了科研,他认为,科学研究并不是单属于科学家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不应对之漠不关心。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用实证化严谨的态度和方式处理生活问题,是一种珍贵的品质。在大学就着手进行一些研究,将专业理论学以致用,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团队合作能力,更是在提升自我的科学素养,为将自我打造成一个有用的,能够科学决策的公民的宝贵经历。因此,罗清在科研方面非常活跃。他结合师范生的生物科学与教育学双学位特征,在两个领域都开展了科研工作。在大二期间,他师从杨旭教授,参与合作的两项研究成果先后分别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与ICBBE国际会议。此后,他针对自己的研究问题,进一步做出了科学假设,并设计了证明实验,申请获批了国家级创新实验,同时,他还在崔鸿教授的指导下,组建团队开展了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评价的一项科研立项。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在罗清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有序的开展着,“我们的实验有了一些新的成果,我想我会继续深入;另外,我们比较了中美的生物教师教育体系,并准备撰写论文”。他在这些科研经历中提升了自我的科学研究能力,不过,他说,这离自己的大师目标还很远,“大三是我收获颇丰的一年,我会脚踏实地,继续走下去”。

[辅导员点评]

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个当不好士兵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心怀“大师”梦想,罗清脚踏实地的走在不断进步的路上,理论、科研与实践,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种知识与经历,享受着充实的大学生活。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求知的渴望,感受到了梦想的热度,相信他定能成为我国教育需求的专家型教师与学者。(涂敏)


2011-03-17

中心介绍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

电话:027-67865161

邮箱:zizhu@mail.ccnu.edu.cn

Copyright@2016.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资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