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农历正月二十三,按照传统民俗来讲,不出正月都还算过年。在这里,我首先给大家拜个晚年。刚才,山东、广东、云南、陕西四个省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很有借鉴意义。郭鹏、希原同志分别介绍了2019年的重点工作,我都赞同。下面,我分别就学生资助和教育财务工作,谈几点意见。
关于学生资助工作
新春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201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与往年的年度会有所不同,不仅请省级资助中心主任参加,而且还请分管厅领导参加,这个规格还是第一次。之所以请分管厅领导来,绝不是为了追求会议规格,而是目前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迫切需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解决。具体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这次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中,反映出的资助政策落实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二是资助标准与资助比例“一刀切”、助学金发放时间过晚、信息化应用滞后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在教育厅层面抓紧解决;三是一些地方出现的弱化学生资助工作的苗头,迫切需要纠正。所以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这次会议开成一个统一思想、提高站位、解决问题的会议。
一、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断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资助之路,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学生资助项目从少到多,资助面从窄到宽,政策体系不断健全。资助政策由2006年的12项,增加到2018年的29项,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目前,我们可以很有底气地讲,在制度上基本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
二是资助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以来,我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近1.5万亿元(不含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和营养膳食补助)。年资助金额从2006年不到20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000多亿元,增长了近10倍。其中,财政投入累计近1万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67%。每年资助的学生数从2006年2500多万人次,增长至2018年近1亿人次,增长了近3倍。
三是学生资助内涵不断丰富。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理念,拓展功能,创新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之路。在资助理念上,从以经济保障为主,拓展为在做好经济保障的同时,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实现了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重大转变。在政策功能上,形成了助困、奖优和引导相结合的政策架构。各项资助政策互为补充,形成了功能多元的政策体系。在资助方式上,既强化精准,又注重保护受助学生隐私和尊严。
四是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我国每年资助的近亿人次学生中,既包括贫困人群的子女,也包括刚刚脱贫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子女。学生资助在帮助贫困人群脱贫、帮助他们高质量脱贫、稳定脱贫,防止因学返贫和因学致贫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在教育公平上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因学费问题失去上学机会,充分享有了公平的教育机会,使教育公平这一崇高理念落地生根,成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
学生资助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全社会包括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真诚关心、积极支持的结果,也是资助战线的广大干部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向关心支持学生资助事业的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奋斗在资助一线、为资助事业付出智慧和汗水的广大资助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认真分析研判,明确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兜底线、保基本的目标基本实现,但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要深刻认识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全面把握学生资助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做好下一步工作,提高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我们对形势做了分析,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一是既要解决经济困难又要主动引导学习就业。过去我们是跟在学生后面单纯地解决经济问题,今后解决经济困难仍是资助的重点,但同时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受助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是既要强化信息公开又要更好保护隐私和尊严。过去我们做工作手段有限,经验也不多,往往是大张旗鼓,不注意保护学生隐私,无意识中伤害了受助学生的尊严,导致政策效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更多采用科学方式来开展资助,争取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是既要保障上起学又要强化育人。当前,学生能不能上得起学的问题,我们已经基本解决。这两年在贫困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学生接受了资助,还对国家不满,这就要求我们今后要突出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尤其要注重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把道理讲清楚,引导他们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在个别地方甚至是空白,已出台政策的省,多数资助力度偏弱,一些省中央给多少,就资助多少,没有任何配套;义务教育生活补助只覆盖寄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寄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享受;普通高中免学杂费的资助对象不包含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等。
二是机构和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一些地方片面认为脱贫攻坚的目标即将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已不再突出,出现了弱化学生资助工作的苗头;一些省长期以来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工作中只能疲于应付,无法开展调查研究和检查监督,宣传工作一年到头无声无息,几乎是一片空白;个别省各学段资助职能分散在教育厅多个处室,至今仍没有实现归口管理,导致数据报送不及时、政策落实方面屡出问题。
三是资助的精准化水平还不高。一些省在预算分配中资助标准和资助比例全省一刀切,助学金没有做到分档发放,资助比例对经济条件好和经济条件差的区县一个标准,甚至省会城市和边远贫困区县是一个标准;一些省在资助数据统计和核对方面工作不到位,底数不清楚,导致政策落实存在盲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指出的,2018年审计署第46号审计公告反映的12个省份存在建档立卡等学生未得到资助问题,其核心原因就是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底数不清。一些省高中阶段助学金发放不及时,不但做不到按月发放,连按学期发放都做不到,严重影响了政策效果和家庭经济困难群众的获得感,这个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是资助舆情中最大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抓紧研究解决。
三、积极开拓进取,肩负起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
新时代赋予学生资助工作新的使命。下一步,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做强自身、摸准底数、精准施策、强化育人。做强自身就是要有人、有能力去做;摸准底数就是工作基础要好、胸中有数;精准施策就是要讲究科学的策略和方法;强化育人是资助的目的和努力方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资助战线的同志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要进一步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机构改革与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关系。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中央的一项重要部署,其初衷是想通过整合、撤并、调整等方式,解决事业单位重复设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最终还是要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加大改革力度不等于简单地做减法和一刀切。从国际经验和历史规律来看,无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多高水平,总是有一部分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所以学生资助不是阶段性工作,而是一项长期需要加强和做好的工作,即使在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学生资助工作也不能有任何松劲。因此,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要保证学生资助机构和工作队伍稳定。说到这里,我们有些同志可能会讲,机构建设是编办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要积极争取。有些省机构建设就做的好,主要在于教育部门的不断争取和努力,我们不能被动地等。
二是要处理好广覆盖与精准滴灌的关系。学生资助政策要全面覆盖,不能遗漏,但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必须把精准资助作为资助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由粗放式转变为精准化,切实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对象要精准。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认定机制,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是标准要精准。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物价水平、学校收费水平、学生家庭经济支付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三是名额、资金分配要精准。要在辖区内和院校间科学合理分配名额和资金,不能简单地划比例、“一刀切”。四是资金发放要精准。要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要积极探索改进资金拨付和发放机制,解决助学金发放不及时的问题,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做到全面精准,就必须重视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资助系统全面应用。
三是要处理好资助和育人的关系。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多年来,我们始终强调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资助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保障上,要进一步拓展资助的内涵。资助部门在资助育人中有着重要的责任,要在每一个资助项目和每一个资助环节中融入育人要素。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不只是资助一个部门的事情,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质量体系,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要在做好经济保障的基础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促进他们全面成长,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关于教育财务工作
已经有五年没有开教育财务工作会议了,这一次正好各省分管资助的厅领导也是分管财务的厅领导,借此机会,我就财务工作讲两方面意见。
一、坚持底线思维,准确研判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六年保持在4%以上。总书记强调,“这是很大的一件事”。十九大报告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总理都多次强调了4%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优先”,其中之一就是“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总理讲,原来与国内生产总值挂钩的重点支出项目都脱钩了,只有教育没有脱钩。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决心。为保4%,财政部尽心尽职,给了很大支持,刘昆部长站位很高,指导下面的同志从讲大局的角度保4%,这是极其有利的形势。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很艰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保4%底数的难度增大了。从财政形势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支出压力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到能否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从精神状态看,连续六年保住4%,一些地方可能就会习以为常,进入“疲软期”,不再努力创新路、出实招。2017年,财政教育支出占比有15个省份下降,各级教育生均支出很多省份均有所下降,个别省份连教育支出总量都在下降,财政投入强度出现明显减弱的趋势。从思想认识看,一些地方进入“是非含糊期”,开始争论教育经费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一些地方和有些专家甚至说教育的钱太多了,花不出去。这直接影响到有关部门甚至中央的判断。我常讲,不能只看北、上、广,要多看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在研究起草国办82号文件时,有人已经提出,调结构应主要调教育支出结构。但我们始终坚持一条:调结构的前提是保4%。如果没有钱,谈不上调结构。
二是保发展底部的压力增大了。随着投入的增加,从面上看,大、中、小、幼的条件保障得到了极大改善,已不是太大问题。但关键是“点”上的压力加大了,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城镇挤、农村弱”的大班额,“两类学校”建设,中小学教师工资等问题,都处于教育事业发展底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与高质量发展明显不相适应,仍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三是保安全底线的风险增大了。随着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改革向纵深推进,常态化的巡视、审计等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对资金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教育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教育财务管理链条长、环节多,另一方面,现有的管理制度、方式、基础、能力与之还不相适应,发生经济风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总之,当前教育财务工作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教育经费增速在下降,另一方面教育公平发展、高质量发展对经费的需求在上升,一降一升,压力巨大,必须积极应对。
二、坚持稳中求进,突出工作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2019年的财务工作重点做好保投入、调结构、强监管。
(一)健全投入机制,保住4%底线。
保住4%是资金、资源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是贯彻“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保障。这个站位要提上来。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刚刚讲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优先发展”,4%就掉下来了,我们无法交代。4%能够持续保持下去,重在建机制。要着力构建起一个与优先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保障体系,在制度化上下功夫,让实现4%成为常态化,改变每年都在担心、每年都在争取的被动状况。
一是用“服务国家战略”保4%。教育涉及国计民生,是党之大计,争取投入,不能只着眼教育本身,更要着眼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教育优势,主动做好服务,下好教育一盘大棋,争取更多的教育投入增量。
二是用“落实支出责任”保4%。目前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已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定、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近期印发。这一方案,整体上将各级教育均纳入财政共同事权,中央权责适度增加,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得到进一步细化。4%是一个全国性指标。对地方来讲,关键是“两个只增不减”。只有各地做到了“两个只增不减”,全国才能实现不低于4%。
三是用“健全生均标准”保4%。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个体系”之一是标准体系。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也提出,要加快推进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对保4%来说,核心是更多通过标准设计带动投入。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标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教育投入水平持续稳定。
四是用“发挥资金效益”保4%。财政教育投入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继续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促公平、抓关键、提质量的基本原则,把经费用在刀刃上,把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益,用实践证明教育经费投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高效的。钱花得高效就有底气去要钱。
五是用“全面加强监督”保4%。4%是政府对全社会的庄严承诺,需要全社会监督来落实。对4%,全国政协首次开展了专项视察,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了汇报。这些监督对继续巩固4%成果都起到了“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推动作用。今后要善于借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巡视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共同督促落实4%、巩固4%。
六是用“宣传示范引领”保4%。每年我们都发布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重点公告4%落实情况。近年来也不断健全了统计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前不久还首次印发了通报。要用好通报制度,以推动教育投入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的不断完善,要抓典型、树典型、立标杆,加大宣传,采取示范引领的方式,哪个省份、哪个地区、哪个学校的哪些方面做得好,有经验,要进行大力宣传推广。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的事不让攀比,但好的做法可以也应该学习。
(二)优化使用结构,保住发展底部。
十九大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的战略判断,突出强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照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排好教育经费使用的优先级,一头要抓国家战略,一头要抓重大民生,兜住教育发展底部。
一是抓“重中之重”,优先保障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政府应尽的责任。我们正在研究实行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进一步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重点推动落实“两类学校”投入政策,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控辍保学、“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去年“全面改薄”已经到期,我们已报请国务院设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现有投入规模将基本保持不变。
二是抓“本中之本”,优先落实教师工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最为紧要的是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法定要求。82号文件提出要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问题,这是总理审议文件时亲自提出来的。为落实这个目标,去年,国办又印发了89号文件,明确了口径。落实教师工资,关键是落实好“三同”要求:同等水平,要“不低于或高于”;同步调整,有些钱要发就一起发;同工同酬,符合条件的编外教师要加快入编,一时不能入编的要实行同工同酬。
三是抓“短中之短”,优先补齐事业短板。要全面建立学前生均拨款制度,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多渠道支持扩大普惠性资源。要继续落实好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同时对中职学校生均拨款水平也要提出明确要求。要全面建立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积极化解债务负担,加大对高中课程改革急需的条件保障投入力度。特别是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的省市,要加大对高中办学条件的改善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抓“坚中之坚”,优先支持教育脱贫。这次巡视发现,分配教育资金对“三区三州”没有倾向性政策和差异化投入。去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资金,专项支持“三区三州”实施教育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将在有关专项资金分配时增加“三区三州”因素,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相关省份也要坚持雪中送炭多补短板、聚焦目标不要不发散、科学管理讲求绩效,实化细化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三)强化资金监管,守住安全底线。
把教育经费筹好用好还要管好是教育财务工作永恒的主题。2019年是政治大年,各有各的挑战、各有各的风险。教育财务工作要强化监管,注意“防范风险、化解风险”,守住资金安全底线,这是做好教育财务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是通过压实主体责任保安全。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今年就要印发,各省也要抓紧明确与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责任划分,进一步细化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责任。总的来说,是谁使用、谁负责。资金使用管理,各部门有各自的职责,财政的钱给了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就一定要管好、花好;中央的钱给了地方,地方就要担负起主体责任,花好、管好。
二是通过健全监管体系保安全。强化监管,重在织网,要织的密些、细些。各级教育部门都要深入分析梳理管理中的薄弱环节,2019年要迈出新的步子来,采取新的举措,创新工作机制,构建教育资金安全的防护体系。事前,要加强预算申请的绩效评估,扩大评审范围,健全审核机制,凡申必审。事中,要加强预算执行监控,既要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给了钱要花出去,也要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要对大额资金流动实施全过程监控,要把钱花好,确保安全。事后,要加强预决算监督,各地都要按照预算法要求,全面推进教育部门预决算公开,晒晒账本,实行“阳光财务”,要花得明明白白,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通过能力体系建设保安全。目前越到基层,经费监管基础越薄弱,监管能力问题越突出。我们已经印发新一轮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干部培训中期实施方案,重点加强基层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实现全员轮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管理手段,建立全国教育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财务、资产、审计、资助等即时动态监管。
同志们,做好新时代学生资助和教育财务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领下,用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落实再落实,以奋进的精神状态,写好教育“奋进之笔”,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保障,用更大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谢谢大家!